一块碎瓷片,或埋于土中,或沉于水底……但在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内,却可以通过检测与分析,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起源、发展与变迁,聆听来自古瓷片的“文明回响”。
位于江西东北部的景德镇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、1000多年的官窑史、600多年的御窑史。御窑厂作为中国古代的皇家窑厂,地下埋藏着数以千万计因瑕疵而无缘“进宫”的碎瓷片。多年来,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联合多家考古单位,成功对不同朝代的古窑址进行了30余次考古发掘,收集碎瓷片近2000万片。
2022年6月,中国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揭牌,近2000万片古代瓷片有了新的用武之地。该基因库成立一年有余,取得了哪些最新研究成果?又讲述了怎样的“基因密码”?带着这些疑问,中新社记者前往探访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。
在基因库内,被收集的古瓷片被制成标本形态放入小盒中,按照年代划分存入柜中。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
“我们将瓷片做成残片、截面、薄片、粉末4种形态的标本,可以应对各种仪器的分析需要,而分析出来的数据将对复原景德镇古代社会、构建陶瓷考古年代框架体系、研发古陶瓷鉴定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。”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表示,目前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已收录1372套、2412件标本的数十万条数据,研究者可通过申请样品和数据使用等方式分享研究成果。
记者在基因库内看到,工作台上依次摆着拉曼光谱仪、电子显微镜、x射线荧光分析仪等专业的分析测试仪器,被收集的古瓷片被制成标本形态放入小盒中,按照年代划分存入柜中,而所有标本数据的电子版也可通过展示屏呈现。